简介
- 豌豆的学名和分类:属于豆目豆科豌豆属豌豆种植物,学名为 Pisum sativum。
- 起源与分布:豌豆原产于中东地区,现在广泛分布于全球。
生长习性:一年生草本植物,适合冷凉气候,常见于春季和秋季种植。
根部
直根为主,侧根也发达。两者表面分布有细小的根毛,以增加吸收面积。
主根
主根呈锥形,属于垂直分布水平。通常能深入土壤40-60厘米,我也震惊小小豌豆的根居然能长这么深,这让他具备深层吸收和抵御风的稳定能力。
侧根
侧根属于水平分布水平,即在土壤表层横向扩展。在下雨后,侧根能有效的从土壤表层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干旱时,利用深层水分,两者互相补充。
根瘤菌固氮
初中生物就学到过这个是神奇的生物学现象,这使得两者共生,共同适应环境。
TL;DR:豌豆等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两者共生,根瘤内的根瘤菌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铵态氮,为植株提供氮素,同时改善土壤肥力。
详细版:豆科植物的根毛可以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专门“招待”根瘤菌。当发现豆科植物后,根瘤菌会聚集到某种豆科植物的根毛表面,从根毛钻进根的皮层细胞,同时会分泌出物质,刺激根的皮层细胞不断分裂新细胞,几天后向外鼓起,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小根瘤。根瘤就是根瘤菌的“营房”,也是根瘤菌固定空气中氮素的工作场所。(由于根毛主、侧根都有,因此主根和侧根上均能形成根瘤,但通常以侧根上的根瘤较多。)根瘤菌在大豆根瘤中安营扎寨后,就开始形成互助组,相互帮助对方成长,直到大豆成熟。大豆通过根部吸收来的水和无机盐及由叶子制造的有机物质,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会留出一部分送给根瘤菌,作为我们制造氮肥所需的物质和能源,而根瘤菌则发挥自身的特长,依靠“金刚钻”----固氮酶,把空气中的分子态氮加工成氨和氨的化合物。二者配合得很默契,互通有无。这种相互合作的关系,一直到豆子收获才暂告结束。大豆收获后,大豆根部开始腐烂,根瘤也随之被破坏,于是,根瘤菌又回到了土壤怀抱中去,来年再种大豆时,重新跟大豆合作。
茎
为草质(非木质化),柔韧且易弯曲。根据品种不同,可分为矮生型(约30-60厘米)和攀援型(可达1-2米)。
分类:
攀援型
攀援型的茎上有卷须(叶片退化而成),卷须通过物理刺激感应,与支撑物接触后迅速缠绕固定这种特性让它在竞争阳光的“比赛”中占据优势。其茎长而细,适应性强,适合传统农业方式,尤其是在支架栽培中表现出色。
矮生型
茎粗壮且短,抗风性能好,多用于机械化种植和现代农业生产。
功能
- 支撑作用
- 输导功能:茎内的维管束(由木质部和韧皮部组成),负责运输水分、矿物质(通过木质部)和光合产物(通过韧皮部)
光合作用:豌豆茎表皮中含有叶绿素,在特定条件下,如叶片受损或缺失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植株提供补充能量。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茎的结构和功能以输导为主,其叶绿体数量少、效率较低、光合作用面积小,这种光合作用是辅助性的,远不如叶片。
叶片
豌豆的叶为羽状复叶,每片由2-3对小叶组成,顶端的小叶演化为卷须。是其进行光合作用、调节蒸腾作用以及攀爬的重要器官。羽状复叶
由主轴、副轴、叶柄构成,主轴是复叶的中心结构,类似于羽毛的主干,是所有小叶的生长基部。小叶是羽状复叶的基本单位,形状和普通叶片类似,但它们与主轴相连,而不是直接附着在茎上。叶柄是连接主轴和植株茎的部分。
根据小叶排列和分枝的复杂程度,羽状复叶可分为单一羽状复叶、二回羽状复叶、三回羽状复叶,他们的区别在于,主轴上是否分枝,形成多个小轴。单一羽状复叶可分为奇数羽状复叶和偶数羽状复叶,区别在于主轴顶端有无小叶,有则为奇数羽状复叶。我们所讲豌豆的豌豆就是奇数羽状复叶。
这种结构,相比传统叶片,可以①增加光合作用面积②小叶的柔软结构提高灵活性,适应气流,减少折损。③小叶的结构有助于优化水分管理,增强适应性。
特殊结构
1、 上文茎部分提到过的卷须结构,帮助植株依附在其他物体上,实现攀援生长。
2、 托叶
豌豆的托叶位于叶柄的基部两侧,与主茎相连,对称排列。其含有丰富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在植株早期生长阶段,当其他叶片尚未完全展开时,托叶能有效补充光合作用,为植株提供额外的能量。其次托叶覆盖在叶柄基部,能够保护幼芽和嫩叶免受机械损伤或害虫侵害。
花
蝶形花冠,由五片花瓣组成,包括1片旗瓣、2片翼瓣、2片龙骨瓣,呈双侧对称。
豌豆的花属于完全花,即具备雄蕊、雌蕊、花萼和花冠四种基本结构。因此豌豆能进行自花授粉,当然也可以在昆虫帮助下,实现异花授粉,增加遗传多样性。也由于自花授粉能稳定遗传的部分原因,成为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经典材料。
果实和种子
果实由两层构成:果皮+种子,其实就是豌豆和豌豆壳。豌豆的果实属于荚果,由一个子房发育而来,内含多个种子。
种子是植物的生殖体,含有胚芽、胚乳和种皮等结构,是植物进行繁殖的基础。种皮是外层保护结构,保护胚芽免受外部伤害。胚芽是植物的未来部分,可发育为新植株。胚乳为胚芽提供养分。
分类
按照栽培群可分为粮用豌豆、食粒菜豌豆、食荚菜豌豆。
粮用豌豆
其豆荚内侧具有坚硬的纸质内皮,因此属于硬荚豌豆。粮用豌豆淀粉含量较高,蔗糖含量较低,通常取其成熟豆粒作为粮食、饲料或制成各种零食(如各种口味的青豌豆),也可以用来发豌豆苗或磨成豌豆面粉。
食粒菜豌豆
亦属于硬荚豌豆,蔗糖含量较高,淀粉含量较低,大多数品种成熟后种皮皱缩,这些性状是由于淀粉分支酶基因被一段转座子插入从而影响了淀粉合成。因为这些特性,食粒菜豌豆比粮用豌豆更甜,通常取其未成熟(未发皱)的豆粒作为蔬菜食用。新鲜豌豆必须尽快食用或冷冻保存,否则蔗糖会向淀粉转化导致风味口感变差。
食荚菜豌豆
亦称糖荚豌豆,豆荚无纸质内皮,属于软荚豌豆。所以取其未成熟的豆荚和豆粒一起作为蔬菜食用。食荚菜豌豆可分为两类:荷兰豆和甜脆豆。
因此食粒菜豌豆和食荚菜豌豆也可按照种子形状分类为光滑型(富含淀粉)和皱纹型(富含糖分)。
营养及食用
豌豆是植物蛋白的良好来源,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九种必需氨基酸(蛋氨酸很低),很适合素食者、乳糖不耐、大豆过敏人群补充蛋白质。
主要的植物基蛋白包括大豆蛋白、豌豆蛋白和绿豆蛋白等。与其它二者相比,豌豆蛋白具有成本低、豆腥味小、致敏性低、生物加高等优势,富含SOD酶,抗氧化性好,且氨基酸组成较为均衡(据估计至2026年,全球豌豆蛋白行业总产值可达26亿美元,全球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2.38%。目前,我国的烟台双塔食品是全球最大的豌豆蛋白生产企业,全球占有率达到30%。
既然豌豆蛋白那么好,可以在哪里买到呢?当然是多吃豌豆啦,可以考虑豌豆蛋白衍生的产品:
1、 植物饮料和植物奶:和大豆蛋白应用于饮料和乳制品中一样,但规避了过敏原、植物雌激素等问题。
2、 植物肉:豌豆蛋白能结合水和脂肪,成为独特而有效的粘合剂、填充剂和功能增强剂,已用于各种形式的肉类产品和素肉产品(肉制品类似物)中。在香肠、肉饼、重组牛排等产品中,加入豌豆蛋白(主要包括豌豆分离蛋白和豌豆浓缩蛋白)不仅提高了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还使产品具有预设的感官特性,如更柔软滑嫩,或是更加Q弹。当与转谷氨酰胺酶一同使用时,豌豆蛋白能帮助形成更强的蛋白网络结构,从而提升产品的咀嚼性;结合不同的添加方式可以提高低盐肉制品的可切割性,使原本分割易碎、切面粗糙的低盐香肠也能具有光滑平整的横截面(图3)。在纯素肉产品中,豌豆蛋白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形成具有如同“肉丝”般的纤维结构,获得与肉类近似的口感。
结尾
为什么要记录并分享这篇文章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中午吃了道豌豆炒肉,满足了口腹之欲后,不仅对豌豆的香甜滋味赞不绝口,突然间我意识到,虽然我出生在这个城市,却对豌豆这位‘植物小明星’知之甚少。于是,我便上网查了一查,稍微‘浅尝辄止’地了解了一下豌豆。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也感受到豌豆的魅力,让你在下次吃到它时,能不仅品味到美味,还能心生敬意,毕竟它背后可不只是美食那么简单。如此一来,我们的世界也许会变得更有趣吧!
http://www.teacher.aedocenter.com/medicine/csc-02.htm
https://www.isa.cas.cn/kxcb/kpzw/202012/t20201221_5831477.html
https://zh.wikipedia.org/wiki/豌豆
https://www.myprotein.tw/blog/supplements/pea-protein-a-definitive-guide/